精校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0部分(第1页)

政策调整或政治原因,有时也成为影响留学工作进程的因素。1957年,我国调整留学生派遣政策,当年在留苏预备部学习、准备出国攻读大学本科的学员,全部没有派出。1966年,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在读学员没有派出。

对于未能如愿出国的人员,国家也做了周到的安排。

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准备到苏联攻读大学本科的学员,国家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任何国内高校,选择任何感兴趣的专业。对于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则主要分配到国内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有用人需要的单位;原为机关干部或高校讲师、助教的,回原单位妥善安排工作。

尽管没能实现出国梦想,但是这些青年仍然是同龄人中千挑百选出的佼佼者;尽管没能直接接受苏联的高等教育,他们还是在国内的高校和学术机构中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和研究工作。

在他们当中,同样诞生了大批国家干部、院士、学术领袖、科研骨干。他们和留苏群体一样,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

历史的反思

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研究,我将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派遣工作粗略分为四个阶段。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梦开始的地方(9)

第一阶段为探索期(1948年至1952年)。

在此期间,1948年派出###等二十一名干部和烈士子弟,1951年派出三百七十五人,1952年派出二百二十人。

在这一阶段,留学生派遣工作处于探索时期。在派遣数量上遵循“宁少毋滥”原则,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和国外的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1953年至1956年,留学工作进入迅速发展期。

1952年中苏两国签订的《关于中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之协定》,为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提供了政策保障;而留苏预备部的建立与运作,则为确保出国人员能力和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1953年起,留学生派遣政策就调整为“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当年派出约五百八十人。第二年,这个数字激增到一千五百二十六人。1956年派出人数超过二千,达到历年派遣人数的最高峰。

从1956年起,留学生派遣政策发生变化,留学工作进入调整期。

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于1953年完成了院系调整。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大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培养。同时,据有关部门反映,前期派出的大学生毕业归国后,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与国内培养的大学生相比,并没有立即表现出过人之处。这一点,在1957年2月12日高等教务部部长杨秀峰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变动1957年派遣留苏研究生、大学生计划的请示报告》可见端倪:

“几年来,派遣高中毕业生赴苏联大学学习的,因俄文条件限制学习吃力,因而效果并不甚好。据毕业归国的留学生及各方面的反映,由于上述原因,留苏大学毕业生的学科水平和国内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一般并无明显差别。为此,……目前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的高中毕业生一千一百五十名原则上不再派出,留在国内高等学校学习。对国内不能培养的重要缺门专业,尽可能采取从现在苏联学习的大学生改变所学习的专业的办法来解决。”37

1956年,留学生派遣工作确立了“争取多派研究生,少派高中毕业生”的方针。大学生派遣人数骤减,除了少数国计民生尖端、缺门或薄弱专业外,基本上不再派遣高中毕业生。

与此同时,研究生派遣政策也有了重大调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巨大而急迫。因此初期派遣研究生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培养对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国内在读研究生和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被选拔成为留苏研究生。

很快,###发现,这些直接迈出大学校门的研究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高教部长杨秀峰指出:

“过去派遣出国的留学研究生,大多是刚由大学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学科基础较差,加以语文关系,出国后一般需补习某些课程,因而不得不延长学习年限,苏联教师指导也有困难,学习质量一般不高。”

此后,###明确了对研究生实际工作年限的要求。从1957年起,派遣到苏联留学的研究生,一般都要具备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考取留苏研究生的大学毕业生,在完成留苏预备部学业后(计作一年工龄),仍需要到国内有关单位进行一至二年的实习,获得专业上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后,才可以派遣出国。

经过数年的人才培养和积累,我国各重要领域初、中级专业人才队伍积累已臻于雄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认识到,研究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出去取经,回来传道”,即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带动国内整个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才积累。因此从1958年开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级师资和科研人才。###将留学研究生选拔和使用的主导权下放到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出国名额和专业分布由此前的###统一规划、下达指标变为各高校自行确定;研究生毕业去向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变为“返回原单位任教”。38

第五章梦开始的地方(10)

最后一个阶段为降温期(1960年至1966年)。

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与此同时,通向其他欧洲国家的官方留学渠道已经畅通,留学国别选择趋于多样化。基于以上因素,六十年代初派遣到苏联的留学生人数骤减到两位数的水平。留苏学生以研究生和进修生为主,大学生在名单中逐渐消失。留学生派遣政策再次回到“宁缺毋滥”的轨道。1966年以后,中苏两国政治上走向敌对,中方完全中止了派遣留苏学生的行动。

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六十年代留苏学生派遣工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

首先,在专业分布上偏向于应用技术。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才,当时认为并非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因此,一部分原本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留学人员中途改变专业,转向应用技术。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以1953、1954、1955年的数据为例,在每年派出的留学人员中,学习工业专业的占70%以上,文教卫生占15%左右;其他专业仅占15%。而在工业专业中,地质采矿冶金、机械制造、土木建筑三类专业更是一举占到了80%。39

其次,在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某些环节上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在留苏预备部,有的人在统一置装后又自己买了考究一点的衣物,被视为故意摆阔;有的人在出国前返乡探亲时祭拜祖先,被看作有封建意识残余,结果都在最后一刻被取消出国机会。

在留学期间,受国内各种政治风潮的波及,留学生内部也涌动着“斗争”、“批判”的波澜。尽管在使馆有关管理人员的调控下,政治运动远没有像当时国内那样风生水起,但还是在后来的毕业分配显露出或多或少的影响。

必须承认,如此大规模、成体系的留学生派遣工作是前无古人的,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新中国的决策者和教育管理干部,根据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不断修正留学工作方向,其探索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们称许。而十几年留学工作的利弊得失,也有待后人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说。

第六章 五分!五分!(1)

我永远不能忘记我大学的第一节课。

老师既没有课本,也没有板书,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口述讲义。身边苏联同学唰唰地记着笔记,不时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可是我什么也听不懂!

福尔摩斯家的哈利  泪美人  争霸隋唐  介于石  重生渣男靠边站  众神遗忘的幻想之乡  噬魂魔龙  妃来妃去:祭司带跑小皇妃  综影视--偷心游戏  替嫁丑丫鬟  六界殒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重生之军婚  芙蓉成长记之有女芙蓉初长成  风云之逸  机枪响了  末世王者之路  越古遗情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西瓜情缘  

热门小说推荐
宇宙级大反派

宇宙级大反派

王皓穿越了,得到了系统。hy?大反派系统?需要坑人做坏事遭人唾弃才能使用?这节操是要,还是不要?n年后,全宇宙人民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王皓的画像吐口口水,然后骂句禽兽,这才有心情去上班。王皓一脸无辜这能怪我吗?我本纯洁少年,都是系统的错。系统一脸鄙视人贱不能怪系统。群号56449o593...

我的绝色美女房客

我的绝色美女房客

这小小的四合院,住着一群绝色美女房客,而陈阳则是她们的房东。好吧,既然如此,保护美女房客这个光(yin)荣(dang)而艰(feng)巨(sao)的任务,只能落在我的头上了。陈阳作者自定义标签强者回归学生猥琐...

世界末日了和我真的没有关系

世界末日了和我真的没有关系

凌火火的家庭会议凌天世界末日了,是我们三个人中的一个人造成的,这个人,不是我。凌淼也不是我。凌火火我哥是魔王,我弟要灭世,所以世界末日了,和我真的没有关系!...

三国我在许都开酒馆

三国我在许都开酒馆

穿越三国,陈扬继承了一个在许都无人问津的小酒馆。有一个叫做老曹的顾客,经常来光顾这家酒馆。也许是陈扬经常吹嘘自己有多厉害,老曹每一次到来,都喜欢问这个问那个。天下之大,何人能称之为英雄?陈掌柜,这下邳城如何能破?刘备以仁义为剑,站在道德顶峰,该如何杀?面对这些问题,陈扬随口闲扯,却不知道,他这些话,在逐渐改变整个三国的格局...

万界最强狂帝

万界最强狂帝

凭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身价百亿?凭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机智聪颖?凭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美女环绕?凭什么…活的好不如生的好,自助投胎机,可自由选择身世背景,诸天万界,任我嚣张纵横。...

我的不死外挂

我的不死外挂

周天渴望死亡,因为每死一次都能让他变的更强不能修炼的凡人,借助不死系统一个个强悍的技能,在异界搅风搅雨的故事枪脏了就要擦,我的外挂叫不死...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